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增速分别为14.2%、10.8%,连续第三年增速超过两位数,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,分别由2015年的11.3%、10.3%提升至14.2%和10.8%,彰显了江苏服务业快速发展、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
此外,由于缺乏对批零关系的正视和理顺,交叉补贴问题也被置于了错误的解决环节之中。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的系统运营技术系统不改造就不支持现货交易,所以要先建系统。
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,因为这是选择市场模式和进行市场设计的重要决策维度,遗憾的是并未引起足够重视。决策者真正应该担心的是价格的不合理波动,而这需要完善事前市场设计,加强对滥用市场势力行为的监管和反垄断执法,而绝非事前就扭曲市场设计,甚至放弃市场或变相强化计划。另一方面,在这种情况下,发电侧并未充分理解现货市场对其成本回收的深刻影响,现货试点设计者也感受不到可能造成的容量成本回收问题,从而把容量保障的问题放在次要位置,先电能,再容量。现货市场的直接结果是使电价能够反映不断变化的供求条件,相应地现货价格也会不断变化,简言之,现货的作用就是让电价动起来了。1 电力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市场化电力体制需要深化改革,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内生的客观要求,也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的根本趋势。
从现有披露的试点方案来看,整体特征体现为有现货之形,无市场之神,尚难预期有哪个方案真正具备实质稳妥运行的可行性。电网收钱不是因为建了电网,而是实现了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。2030年,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70%以上,下降幅度预计能够超额完成自主减排目标。
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。气电、核电、水电等常规电源仍将保持增长态势,煤电装机容量将在2025至2030年前后达峰,峰值约为12亿~13亿千瓦。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长,公路交通用能增量最大2013年起,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江苏开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,用电增速放缓。
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。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增速分别为14.2%、10.8%,连续第三年增速超过两位数,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,分别由2015年的11.3%、10.3%提升至14.2%和10.8%,彰显了江苏服务业快速发展、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。
传统制造业中,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用电保持增长势头,增速分别为4.2%和4.5%。高耗能行业中,黑色金属行业受2017年去产能等因素已拉低用电基数(上年增速为-5.0%)和产能向大型企业转移的影响,增长了4.9%。2018年,江苏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6000亿千瓦时大关,达到6128.3亿千瓦时,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年用电量突破6000亿千瓦时的省份,在国家电网区域内居首位。更为可喜的是,这用电量的背后,是江苏用电结构的进一步优化,电力供应中的清洁能源比重有效提升。
从全年来看,江苏全社会用电增速回落,四个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.1%、5.9%、3.9%、2.1%。受1、2月份极寒天气和夏季未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影响,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走势。值得一提的是,2018年,满足江苏全社会用电需求的电力供应更多来自省内清洁能源。从2001年全省全社会用电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到2011年突破4000亿千瓦时,江苏仅用了10年。
与此同时,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加大区外清洁能源引入力度,全年消纳的1097亿千瓦时区外来电中,来自西南、西北的水电和风电等清洁电力占了一半以上,达到557亿千瓦时。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形势向好,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.1%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.0%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.7%,对推动制造业用电量增长作用较大,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对制造业的用电增速贡献最大。
2016年起,江苏全社会用电量出现反弹,2016年至2018的增速分别为6.7%、6.4%和5.5%。其中,占大头的工业用电量为4396.1亿千瓦时,较上年增长2.9%,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降低,已由2015年的76.0%降至2018年的71.7%。
2018年,江苏用电结构进一步优化,第一、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继续增加,第二产业的占比相应下降。从重点用电行业的数据来看,各行业差异化明显。化工行业受环境治理行动的影响,用电量下降,增速为-5.9%,成为对全省用电量增速影响最大的行业。进入21世纪,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提升,以6.3倍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支撑了近10倍的GDP增长。有色金属行业因2017年用电基数偏高(增长9.5%)及重点企业停产,出现负增长,增速为-10.9%。2014年,江苏全社会用电总量虽然突破5000亿千瓦时,但增速仅为1.1%。
据统计,截至2018年底,全省发电量突破5000亿千瓦时,达到5031亿千瓦时,其中,清洁能源发电达568亿千瓦时,占比首次超过10%,达到11.3%,较2017年提升3个百分点。2018年江苏全社会用电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,服务业和居民用电保持快速增长,比重提升
值得一提的是,2018年,满足江苏全社会用电需求的电力供应更多来自省内清洁能源。化工行业受环境治理行动的影响,用电量下降,增速为-5.9%,成为对全省用电量增速影响最大的行业。
2016年起,江苏全社会用电量出现反弹,2016年至2018的增速分别为6.7%、6.4%和5.5%。从重点用电行业的数据来看,各行业差异化明显。
传统制造业中,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用电保持增长势头,增速分别为4.2%和4.5%。高耗能行业中,黑色金属行业受2017年去产能等因素已拉低用电基数(上年增速为-5.0%)和产能向大型企业转移的影响,增长了4.9%。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形势向好,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.1%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.0%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.7%,对推动制造业用电量增长作用较大,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对制造业的用电增速贡献最大。其中,占大头的工业用电量为4396.1亿千瓦时,较上年增长2.9%,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降低,已由2015年的76.0%降至2018年的71.7%。
从2001年全省全社会用电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到2011年突破4000亿千瓦时,江苏仅用了10年。从全年来看,江苏全社会用电增速回落,四个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.1%、5.9%、3.9%、2.1%。
2018年,江苏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6000亿千瓦时大关,达到6128.3亿千瓦时,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年用电量突破6000亿千瓦时的省份,在国家电网区域内居首位。2018年,江苏用电结构进一步优化,第一、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继续增加,第二产业的占比相应下降。
2014年,江苏全社会用电总量虽然突破5000亿千瓦时,但增速仅为1.1%。受1、2月份极寒天气和夏季未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影响,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走势。
2018年江苏全社会用电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,服务业和居民用电保持快速增长,比重提升。2013年起,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江苏开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,用电增速放缓。进入21世纪,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提升,以6.3倍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支撑了近10倍的GDP增长。更为可喜的是,这用电量的背后,是江苏用电结构的进一步优化,电力供应中的清洁能源比重有效提升。
与此同时,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加大区外清洁能源引入力度,全年消纳的1097亿千瓦时区外来电中,来自西南、西北的水电和风电等清洁电力占了一半以上,达到557亿千瓦时。有色金属行业因2017年用电基数偏高(增长9.5%)及重点企业停产,出现负增长,增速为-10.9%。
据统计,截至2018年底,全省发电量突破5000亿千瓦时,达到5031亿千瓦时,其中,清洁能源发电达568亿千瓦时,占比首次超过10%,达到11.3%,较2017年提升3个百分点。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。
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增速分别为14.2%、10.8%,连续第三年增速超过两位数,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,分别由2015年的11.3%、10.3%提升至14.2%和10.8%,彰显了江苏服务业快速发展、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目前,274套低压小容量岸电设施已全部接入国网车联网平台,实现车船一体化联网运营。